看完《猩球崛起4》,我内心堵塞,情绪复杂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来源:人气:0更新:2024-05-14 21:27:46

虽然我不是“人猿星球”系列的狂热爱好者,但“猩球崛起”系列却始终吸引着我。第一部的赞誉有目共睹,尽管后续两部的评价不如前作,但它完整呈现了主角凯撒·奥凯萨那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这已足以令人心满意足。



对于《猩球崛起》系列即将推出第四部,我的初始反应是疑惑:没有了凯撒,还能如何延续故事?然而,观影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天真。



《猩球崛起4:新世界》以“新世界”为副标题,设定在前三部的数百年后,猩猩已经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人类由于某种病毒退化至与猿类相当,且失去了语言能力,几乎濒临灭绝,被猩猩称为“哑口”。

影片的开端,通过雄鹰引领我们进入一片荒芜,仿佛游戏CG般震撼,让人联想到《最终幻想7:再临之子》的开场。



诺亚和他的朋友攀登悬崖的场景,充满了《神秘海域》般的冒险气息。特别是当诺亚失足坠崖,在断层间不断滑落的片段,不禁让人想起互动式游戏中的“即时决策”环节(QTE)。



好莱坞凭借其卓越的特效技术,构建了一个逼真的“猩球”世界。然而,遗憾的是,剧情方面,如同许多大制作电影一样,如今似乎过于依赖特效,而忽视了故事情节的深度和连贯性。



青年主角诺亚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他的父亲身为部落中的长者,以其独特的技艺驯服了象征尊崇的雄鹰。部落视雄鹰为神圣图腾,能与其共舞之人自然赢得了同伴的敬意。然而,随着一场预谋的惨剧降临,诺亚仿佛步入了古老的王子复仇传说。



好莱坞似乎对此情节情有独钟,此前的《沙丘》亦曾运用过类似架构。尽管如此,甜茶(可能是演员)的吸引力足以让人忽略这一点。但在《猩球崛起4》中,将人物换成猿猴后,首幕显得乏味,诺亚的辨识度远不如前作中的凯撒鲜明。开场的部落中,众多猿类相似的外貌使得观众难以立即分辨。



诺亚在最初的场景中几乎无所作为,完全被剧情推动。转折点出现在与红毛猩猩拉克的相遇中,电影的趣味性才有所提升。拉克的话语频繁回溯到前三部与凯撒相关的往事,成为影片为数不多的亮点,它向诺亚揭示了凯撒的英勇事迹和理念,给予这位青涩的青年一些启示。



虽然《猩球崛起4》中凯撒的身影虽隐而未逝,但整部电影中,最为理智的红毛猩猩拉克却突然显得不再那么智谋满溢。



剧情的发展偏离了逻辑,如同失控的列车,无法挽回。红毛猩猩的牺牲并未推动诺亚的角色成长或引发其深层次的思考,它的离去显得毫无预兆,仿佛只是为了剧情而存在,缺乏应有的价值体现。



对于配角的处理,显得草率且不尊重,特别是对待诺亚,尽管假凯撒试图通过展示善意和提供机会来拉拢,但他的动机——促进人猿文明进步,并非绝对邪恶。他强制统一部落以推动劳动,但从某种角度讲,他甚至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诺亚部落遭受袭击时,除了极少数不幸,大部分猿类并未受到严重伤害,而假凯撒对诺亚的招揽更是展现出他的包容与期待。



然而,假凯撒的某些决策,如未能充分利用“宝库”的潜在资源,显得过于天真,甚至是愚蠢。他守着宝藏却未察觉其真正的价值,最后的出现也显得莫名其妙,这种情节上的断裂令人难以接受。



因此,对于诺亚为了带领族人回家而主动破坏“宝库”,以帮助人类的行为,我实在难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整个故事在角色发展和情节连贯性上,似乎缺失了必要的深度和合理性。



人类从文字改写中获益良多,促进了思维的流畅与清晰,而猿类却因此失去了快速提升自我、实现进化的可能性。这种差异揭示了人类的独特机遇,使我们得以不断进化。如果将视角缩小到仅限于一群依靠鹰图腾维系的小猿群落,缺乏深入的教育和信仰体系,其发展前景自然有限。



结尾处,诺亚与人类梅关于人与猿之间尊重与共存的对话,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为他们的生活背景和认知差距过大。



凯撒在系列中的核心地位源于他是人类的产物,他的爱与怜悯正是源于人类的情感。这使他与其他猿类区分开来,具备独特的“人性”。诺亚从未接触过人类的生活,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理解鸿沟,冲突不可避免。

在本部作品中,诺亚的成长并未展现出实质性突破,反观人类梅的角色塑造则更具深度。她在剧情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支撑起第三幕的关键转折和紧张气氛,她的中心主义性格和复杂人性尤为引人注目。她与诺亚的对话,尤其是她持枪面对的场景,堪称影片的高潮时刻。然而,这样的高潮点来得稍显迟滞,直到避难所这个关键道具(麦高芬)的出现,电影接近尾声。



这反映出好莱坞当前多部曲模式的一个常见问题:高潮设置有时过于延后,未能在适当的时间点为观众带来满足感。尽管不具备漫威宇宙的超凡背景,却承受了其魅力的困扰。



当人类最终通过卫星重新联接,似乎预示着与全球幸存者的联合反击曙光乍现,然而这背后逻辑的脆弱性显而易见。

这些人物,如同梅一般,智力与病毒爆发前无异,但他们执着于与外界沟通,仿佛梅是打入内部的卧底,且梅对病毒有独特免疫力。然而,关于他们的其他行动描述匮乏。



面对拥有科技和文明的人类,竟然未曾萌生夺回失地,对抗猿族的念头,这令人费解。这是否揭示了人类在历经数百年变迁后,连基本的生存本能也丧失了?“黑暗森林”法则的警示呼之欲出,若这一关键点在续集中不清不楚,将对剧情造成致命的逻辑断裂。

从整体来看,本片的态度相较于近年来充斥市场的肤浅续集,算是有所提升。然而,它依然难逃好莱坞大片式衰退的痕迹:陈旧的设定让人审美疲劳,动作场面缺乏新意,角色塑造苍白,创意、叙事和想象力的缺失令其在票房上遭遇滑铁卢。首映日的票房仅为1400万,不及13年前首部作品的1500万开门红。



首映日之后,次日票房提升了30.2%,然而与七年前的前作《猩球崛起3》相比,却出现了超过80%的下滑。据某平台预测,《猩球崛起4》的最终票房仅为2.22亿,相较于第三部的7亿,足足减少了约5亿,甚至不及日本动画《间谍过家家》的2.56亿。

尽管后续还有五部续集计划,但目前票房表现来看,实现这一目标似乎遥不可及。今年好莱坞大片中,《哥斯拉大战金刚2》凭借无脑的观影体验取得了9亿票房,而诸如《沙丘2》和《功夫熊猫4》尽管竭尽全力,票房仍未能突破4亿大关。超英电影《蜘蛛夫人》更是创下了令人痛心的年度票房纪录,仅有580万。



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的魅力似乎正在减退。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过去好莱坞的辉煌记忆和如今观众口味的变化形成了对比。电影制作公司的高层往往沉溺于复制昔日黄金时代的成功模式,误以为只需简单模仿经典即可盈利。然而,他们忽视了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等大师级人物的成功在于他们懂得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创作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作品。

随着好莱坞追求财务稳健,创新的冒险精神逐渐受到压制,这可能是导致大片魅力减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优质的原创作品寥寥无几,而粗糙的续集充斥市场。对于老粉丝来说,他们的热情已逐渐消退,不再单纯为了怀旧而掏腰包。

在当今多元化的娱乐选择下,好莱坞的大片已不再是年轻观众的唯一选项,他们更倾向于为高质量的影片投资。那个靠大片轻松盈利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



然而,一些资本家似乎仍沉醉于过去的辉煌,未能察觉市场的转变。但市场法则无情且公正,永远不会姑息那些不合时宜的幻想。

豫ICP备17043078号-4

Copyright © 2008-2018